觀點, 產業案例 聚焦工作平權 若水國際:憑什麼身障者不能有職涯規劃? 對於「身障就業」一詞或許並不陌生,但是多數人對於身障就業的概念,仍然停留在政府規定每一百位員工,就需要聘僱一位身障者,而企業為了不要受罰,往往僅是提供最底層的助理缺或行政缺,鮮少考慮身障就業的軟硬體配套措施,甚至是他們的職涯發展。
觀點, 精選書單, 趨勢, 數位轉型 收入、淨利、成長率、利潤率誰是關鍵業績指標?向亞馬遜學習數據策略 在數位化的時代潮流下,許多企業都有數據指標,懂得即時追蹤、考量分析,但是大部分的企業家及高階主管卻無法從這些數據中,找到更多的資訊。在亞馬遜有一句名言:「凡事要有數據支撐。」在這方面,亞馬遜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觀點, 人物訪談, 趨勢, 人工智慧 蔡炎龍:人工智慧最難是問出好問題,專家的決策能力更重要 「人類一直希望可以做出哆啦A夢,一個可以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但是,目前的技術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而人類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制定出好的決策。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蔡炎龍說,想要運用人工智慧幫忙解決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問出好問題,就像是函數一樣,輸入與輸出值的設計才是關鍵。但要如何問出好問題?考驗的不僅是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還有溝通及收斂問題的能力。
觀點, 大話智慧製造 大話智慧製造 #1 錘子與場景 傳說中,在雷神索爾眼裏,這是個由釘子構成的世界,「如果一鎚不夠,那就兩鎚吧。」人們也普遍相信資料科學家擁有類似的神力,「如果一套模型不夠的話,那就再來一套吧?」但是,真正在產業現場,經常看到客戶皺着臉,資料科學家抱着頭,爲什麼?別問,說了你會怕。
觀點, 數位轉型, 趨勢, covid19 疫情過後,企業如何面對「回不去」的未來 2021年5月的這波疫情來得快速且猛烈,一週內升級三級警戒,為了防疫許多企業也開始實施異地辦公。比起其他國家,台灣多了一年的時間準備,也多了許多可以學習的經驗。許多人則逐漸認知到,回歸正常的生活可能遙遙無期,甚至必須放棄過往的模式,學習與病毒共存。對企業而言,又有哪些回不去的未來需要提早掌握並思考應對之道呢?
觀點 從選擇題到必考題: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實戰 來勢洶洶的疫情,迫使企業必須改變思維,尋找產業的創新模式。對中小企業來說,原本就面臨著獲客成本過高、舊客持續流失、產品毛利過低或營運效率不彰……等生存威脅,在疫情的衝擊下,也被逼著必須思考數位轉型的議題,但如果沒有全面的策略思考,將可能落入工具迷思,或是訂定無法脫離傳統思維的牴觸型KPI,導致轉型原地踏步。
觀點 【AIF每月書單】十種方法扭轉直覺偏誤,幫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思考未來的首要之務是掌握現況,但我們發現即使是老師、投資銀行家和諾貝爾獎得主這些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對於世界都可能有很多誤解,全球公衛學家和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 Hans Rosling)在《真確》一書中指出,人們對於自己的無知毫無頭緒,思考往往受到不自覺且可預期的直覺偏誤所影響。於是,我們該想的是,如何建立新的思維習慣,藉由書中所提的思考方法,扭轉根深蒂固的偏見,並基於事實行動。
觀點, 精選書單 當責精神:用QBQ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即使現在科技一詞常與進步畫上等號,但其最重要的本質仍是為人類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或需求。面對AI浪潮,許多人將重點放在演算法的學習上,但演算法只是人工智慧的一小部分,學會尋找問題並且定義問題,才是決定人工智慧品質的關鍵。人工智慧基金會(AIF)每月舉辦內部讀書會,經由閱讀、分享與腦力激盪,培養同仁對於產業趨勢的敏銳度與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