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正夯!一窩蜂搶購,恐怕多花冤枉錢

隨著碳權交易所即將開張,碳權、碳匯等字眼成為繼AI之後的熱門關鍵字,也讓中小企業經營者急著超前部署,認為要先購買碳權以備後續使用, 但是,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指出,如果現在急著買碳權,在一頭熱的搶購下,公司恐怕會多花冤枉錢。

企業的永續管理必須由上到下啟動

與AI導入或數位轉型一樣,彭啟明認為,面對氣候變遷議題時,企業的永續經營策略必須由上而下。他觀察到,大多數企業都會設立永續部門,並培育永續人才,更需要領導者的支持與實際行動,永續部門才有比較高的動力和資源。

彭啟明提到,目前坊間已經有許多碳資產或永續管理相關課程,台灣氣候聯盟是長期且第一線參與聯合國氣候公約的組織,持續關注並了解國際脈動。根據他的觀察,在台灣最清楚氣候變遷議題,且了解當前國際氣候永續情勢的人並不是學界人士,而是科技業的永續長們。主要是因為產品必須外銷出口,並符合各國際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淨零要求。企業如果不著手進行淨零轉型,就會在下一輪的競爭中被刷掉。

「一個企業如果要談淨零、永續,一定要做數位轉型,沒有數位轉型,會做得非常辛苦。」彭啟明直言,對於許多國際型的大企業而言,由於基本量體大、資源相對充足,數位轉型或淨零上轉型問題不大;但對於資本額在100億到500億間的企業來說,在面對永續或淨零轉型時,最迫切的事情就是盤查,甚至如果進行到下一步的供應鏈管理,就會遇到許多麻煩。而這些企業也因為成長速度快,雖然也有轉型工具,但因為資源不多,轉型無法到位。他舉例,如果企業先前已經沒有做到數位治理,要再加上永續管理的議題就會是痛上加痛。更何況對於資本額在100億以下的公司,這個痛苦又會更大。

彭啟明舉例說,進入ChatGPT時代後,許多企業領導者開始想像,要將公司資料串接上ChatGPT,並整合進公司流程中。卻不知道,公司的資料早已在過程中外洩,變成模型的訓練資料。所以,當企業領導者對於AI沒有清楚認知時,就很容易做出錯誤判斷,甚至在推動AI佈局時,讓整個公司垮掉。這道理和氣候變遷議題一樣,當老闆不懂氣候變遷的法令,只是聽聞碳權熱度很高就跟進購買便宜的碳權,一樣容易垮掉。

碳權早買早賺?碳權不是股票買賣

那麼,碳權是否要趁早購買,才比較不會吃虧呢?

彭啟明觀察,目前的國際企業仍以自身減碳為首要考量,接著可能考慮採購綠電,雖然關心碳權議題,但實際購買碳權的企業並不多。因為目前的法規主要以巴黎氣候協定下的碳權機制為主,而非京都議定書時的規定。

此外,碳權的查核認定也有十分嚴格的程序,且計算方式與碳匯都有複雜的計算方式,以台灣來說,由於土地不多加上人工很貴,所以碳權價格也較高,並無法隨意購買他國的碳權相抵,再加上,現在額外購買碳權的話,還有合法性的問題需要釐清。由於碳權的概念才剛形成,可以看到新成立的碳權交易所的目標仍先以國外碳權購買的評估,以及碳權的重要性宣導為主。他建議,企業一定要先了解相關規定與機制,不要一頭熱的搶購,避免最後變成垃圾碳權。

由於碳權查核認定的機制仍在發展中,彭啟明提到,目前看到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區塊鏈的技術,針對所購買的碳權來源、時間、減碳計量進行認證許可。碳權並不像股票一樣,可以逢低買進,屆時再出清,也不是企業自己購買碳權就能抵換,而是牽涉到環保署、國際組織、交易單位是否認可的問題。

他認為,面對氣候變遷等永續議題,企業的重點還是以自我減少碳排放為主,接著購買綠電,最後才是購買碳權。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老闆先等等,別急著買碳權—ft. 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