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架構圖畫好了,但是組織改組為什麼經常招致失敗?

我們生活在一個「組織」無所不在的世界。從在醫院出生、進入學校受教育、出社會工作,到在殯儀館舉行葬禮,在這段人生旅程中,我們與各種型態的組織息息相關。然而對於組織,我們真正了解多少?又該從何了解?

我們總希望找到一個能幫助企業創造優異績效的組織範本,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完美的組織架構,只有適合的組織架構,唯有深度了解各種組織類型的適用情境,以及成員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作用,才能找出最理想的組織架構,也才能創造出真正有競爭力的高效團隊

「高層」究竟是高在哪裡?

我們往往相當隨意的使用「高階管理層」(top management)一詞。然而所謂「高層」究竟是高在哪裡?可能是指位居組織圖的頂端、薪資最高級別,甚至是位在總部大樓的最高樓層。然而站上組織的最高層,是否就能讓高階主管真正掌握組織的實際運作?那可未必,他們不一定能看到組織中其他人所看到的事物。

圖2-2 組織改組

高階管理層之下是「中階管理層」(middle management)。顧名思義是位於組織圖的中層,但他們是否確實扮演著組織運作的中介角色?有的中階經理人只是負責將訊息向上層及下層傳遞,有些中階經理人則能夠將現場行動與高層辦公室中的抽象想法連結起來。這樣說來,我們或許該稱他們為「聯繫經理人」(connecting managers)會更加貼切。

那麼,「低階管理層」(bottom management)呢?你聽過這個名詞嗎?既然有高階和中階經理人,那麼位於組織圖底層的自然應該是低階經理人吧。雖然可能沒有組織會使用這樣的稱呼,但其實每一個底層經理人都很清楚自己在組織圖上的位置,以及在組織中的地位。

如果你想在你的組織中矯正這些扭曲的現象,那麼,我提供給你的建議是:除非你已經準備好使用「低階管理層」的稱呼,否則請禁用「高階管理層」一詞。

又一次的組織改組(reorganization)降臨了。那些在組織圖上被移來移去的經理人肯定看得出差異,像是換了一個新頭銜,多半會有一個新「上司」,以及一些新「下屬」。(瞧,多糟糕的用詞!)關於組織,在這些頭銜以及發號施令的權力之外,一定還有更加重要的東西。如果西方諺語「眼見為憑」這句話是真的,那麼我們理應採取嶄新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組織。

組織改組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非常容易。你只要坐在一台有著大大的「刪除」鍵的電腦前,甚至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最好是鉛筆,配上一塊好用的橡皮擦),然後把會計部門移到這裡、行銷部門移到那裡,或是讓崔維斯擔任運輸部長、達芙妮轉調國防部之類的。總之,他們全都被調動了……但也全都感到傻眼與困惑;如同這段文字所形容的:「我們訓練得很辛苦,但似乎每當我們的團隊開始成形時,就會被改組。後來我終於明白,改組的目的在於因應各種新狀況。這真是一種創造進步假象的美妙方法,同時可以製造混亂、降遞效率和打擊士氣。」順帶一提,這段話的出處通常被視為是由西元前二五○年古羅馬時代的海軍軍官佩托尼奧斯.阿爾比特(Petronius Arbiter)所言,但實際上這段話應該是發表自一九四八年左右。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以另一種方式進行組織改組:調動員工座位。這種改組方式或許得花更多工夫(至少對設計者而言確實如此),卻可以減少其他人所耗費的力氣。於是突然間,工程部的伊妮德發現自己的座位被換到行銷部的麥克斯隔壁,於是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相互抱怨與指責,而是開始相互交談(至少他們可以在上司看不到的咖啡機旁交談)。這才是真的改組啊!

本文節錄自《明茲伯格談高效團隊:7種發揮競爭力的組織設計》,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