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此標籤共有 215 篇文章

《知勢》跨域對談──科技與行銷傳播 (1) 跳脫現在,才能穿越亂局看清未來
人物訪談, 觀點

《知勢》跨域對談──科技與行銷傳播 (1) 跳脫現在,才能穿越亂局看清未來

2021年的台灣,供應鏈問題、晶片缺貨和疫苗吸引了絕大多數的注意力,但是企業數位轉型同樣在這段時間有了相當大的進展。根據麥肯錫的資料顯示,因疫情影響,全球企業在過去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數位化進程,壓縮到八週內完成。而根據台經院調查,從2020年到2021年,台灣金融、零售以及服務業都認為數位轉型是企業營運的關鍵議題,如何善用數據、行銷科技(Martech),以及品牌傳播等技術應用與策略,為企業轉型並加值,已是當務之急。

  • 溫怡玲
    溫怡玲
從不懂AI到打造AI產品  KKStream如何用三件事情養出資料團隊?
產業案例, 觀點

從不懂AI到打造AI產品 KKStream如何用三件事情養出資料團隊?

說到推薦系統,大多數人想到的多半是文章推薦、影音推薦、商品推薦等B2C的場景,但是,除了生活中常見的消費場景,你是否想過推薦系統也能有B2B的應用嗎?這個近年來十分熱門的名詞又是什麼呢?面對資料應用的難題,公司又該如何建立相關團隊或是打造具資料素養的團隊呢?

  • 楊育青
從NFT到 Metaverse (二):Metaverse將帶來的新生態系
區塊鏈, 人物訪談, 觀點

從NFT到 Metaverse (二):Metaverse將帶來的新生態系

近期熱門新聞爆點,從名人、遊戲、虛擬樂團...,甚至到以判決書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原始程式碼等為標的,越來越多的NFT推出,許多創作者、藝術家趕著跟上這股NFT熱潮,但我們也看見熱潮之後的可能階段性泡沫隱憂;不過在這股NFT風潮下,更令人關注的是Metaverse的瞬間引爆話題,科技業、遊戲業及奢侈品牌等紛紛投入,以往經濟模式慢慢在改變,新的生態系悄然成形。

  • 楊育青
從NFT到Metaverse(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平台的各式無限 Metaverse
區塊鏈, 人物訪談, 觀點

從NFT到Metaverse(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平台的各式無限 Metaverse

近來,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在藝術、科技、遊戲、音樂、時尚......社群中掀起一股波瀾,不僅明星、藝術家爭相投入發行並引發搶購,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甚至認為,NFT將為數位資產的所有權帶來突破性改變,也持續看好其發展;也連帶帶動引爆了Metaverse,更多的知名企業及品牌如Facebook、Disney、Nike、Visa紛紛宣告搶進Metaverse。究竟NFT與Metaverse是什麼?為何會引發如此風潮?又將為世界帶來又將顛覆或創造什麼未來?NFT與Metaverse這兩個2021年最為熱門的科技詞彙又有什麼關聯呢?

  • 楊育青
如何與三大平台較勁?台智雲結合NVIDIA提供完整支援
產業案例, 觀點

如何與三大平台較勁?台智雲結合NVIDIA提供完整支援

隨著人工智慧如火如荼的發展,許多AI新創公司及團隊大量出現,產業在雲端及運算資源上的需求也日漸增加。Amazon Web Services(AWS)、Google Cloud Platform(GCP)、Microsoft Azure是目前較為人熟知的三大雲端平台。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也有一個自研自製的國家級AI雲端計算平台:「臺灣AI雲」(TWCC)。

  • 楊育青
2022 經濟展望:「美中不足」, 消費成長動能可期
觀點, 總體經濟, 社畜看天下

2022 經濟展望:「美中不足」, 消費成長動能可期

雖然Omicron病毒從2021年11月起再次造成全世界的經濟動盪,美國確診人數大幅增加、歐洲再成疫情重災區,中國西安一千多萬人的大城市也在12月底一夕封鎖。幸好截至目前為止,儘管確診人數不斷攀新高,但是死亡人數並沒有跟上來,死亡率較低,因此稍微沖淡了大家對這次新冠變異病毒的恐慌程度。

預測模型百百種,想了解明年市場先看懂「採購經理人指數」
觀點, 總體經濟, 精選書單

預測模型百百種,想了解明年市場先看懂「採購經理人指數」

許多人雖然學生時代修過經濟學,但因為搞不清楚複雜的定義和難解的模型,畢業後看不懂財經媒體、搞不懂投資理財,就以為經濟學離自己很遠。但其實在工作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都和經濟學息息相關。因為不懂經濟而吃虧的地方有很多,除了聽不懂財經新聞,甚至在老闆要你做簡報、做業務規劃,面臨提不出像樣見解的窘境;甚至在做年度工作計畫的時候,也會因為不知道要挑選哪些資料,而無法下手。

  • AIF Editor
物價一漲不回頭?除了通膨還要關注各國貨幣政策
人物訪談, 觀點

物價一漲不回頭?除了通膨還要關注各國貨幣政策

物價的漲勢應該是最近媒體關注焦點,也是不少人切身的感受,並且直接跟通貨膨脹聯想在一起。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這波物價上漲主要跟原物料有關,11月底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6.2%、歐洲是4.1%。歐洲主要原因在於能源價格大漲,西班牙、葡萄牙的電價跟今年3月相比漲了三倍,荷蘭漲了四倍,義大利的電價同樣居高不下。

  • 溫怡玲
    溫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