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的成立,是集團邁向F3.0轉型升級之路的重要發展策略之一。 研究院下設五大研究所,每個研究所以平均40位尖端技術研發人才的編制,專注於未來3~7年的前瞻技術研發,強化鴻海技術與產品創新,讓公司從過去的「勞力密集」升級至「腦力密集」、也為集團「3+3」的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

35 篇文章
從生產效率最大化到客製化 李崇漢:需要高彈性、高效能的工業網路架構
NExT Forum

從生產效率最大化到客製化 李崇漢:需要高彈性、高效能的工業網路架構

嚴峻的疫情影響許多工廠的人力配置與生產效能,工業自動化及無人工廠的未來漸漸受到矚目,隨著越來越多自動化在邊緣或雲端執行,工業連網 (Industrial Networking) 的重要也被看見,時效網路(Time-Sensitive Networking;TSN)則在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楊智傑:臨床流程優化是智慧醫療的關鍵

楊智傑:臨床流程優化是智慧醫療的關鍵

數位醫學已成為醫學期刊與研究的重要議題,過去二、三十年,醫學界歷經漫長的資訊數位化過程,如今也有顯著的成果,那麼加入人工智慧的醫療會是什麼樣貌?面臨什麼挑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認為,讓醫療人員在在短時間內進行龐雜資訊的判斷,並且導入到臨床流程,才是智慧醫療最重要的任務。

  • 鴻海研究院
謝弘輝:邊緣運算與5G將是自駕車未來發展的關鍵

謝弘輝:邊緣運算與5G將是自駕車未來發展的關鍵

電影中科技感十足的自動駕駛車讓人嚮往,人類也一直致力於現實世界中打造出自動駕駛車。自駕車的運作是透過感測元件搭配攝影鏡頭,將偵測到的路況傳回資料庫以判斷路況,因此,除了車輛硬體必須有全自動駕駛能力之外,網路通訊技術的進展,將是自駕車的發展和應用的關鍵。

為什麼AI醫療容易失敗?李建璋:最大原因可能在資料

為什麼AI醫療容易失敗?李建璋:最大原因可能在資料

嚴峻的疫情不只推動企業快速轉型,也讓我們看到許多AI論文快速陸續發表,還有許多應用成果逐步出現,例如透過肺部影像輔助判別是否染疫及嚴重程度;或協助監測病人的生命跡象,並提前預警;也有疫情變化預測的應用。乍看以為人工智慧似乎已能順利應用於醫學上了,但是,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認為,從醫療實務的經驗,人工智慧要能實際應用於醫學上的仍有一段距離,最大的原因不在演算法而在資料,甚至可能是台灣發展人工智慧醫療的機會,以下為演講精華摘要: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林一平:AI + Big Data  讓 IoT 飛上天的兩隻翅膀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林一平:AI + Big Data 讓 IoT 飛上天的兩隻翅膀

萬物互聯的時代,如何讓物聯網「如虎添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華邦電子講座終身講座教授林一平認為,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將促使物聯網更具效率與精準,他與團隊自主研發的物聯網平台已被廣泛運用且商轉在多種場域,包括智慧農業AgriTalk、智慧養殖FishTalk、等,為產業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