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找不到人,能解決嗎?服務業導入AI的第一堂課

ChatGPT的出現,點燃新一波的AI熱潮,也興起產業對於AI應用的各式想像。而台灣中小企業雖然想在這波浪潮中乘勢趕上,卻受限於人力與規模,往往找不到方法。鑒於中小企業的痛點,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發起「AI 陪跑實驗計畫」,首堂課程以「人工智慧概論」為題,帶領與會業者了解人工智慧的限制與可能,進一步思考如何應用到實際營運 。

針對此次報名「AI 陪跑實驗計畫」的企業進行調查,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發現多數企業已有基礎的資訊系統,如 ERP 、 CRM 、線上打卡等,但尚未將不同系統的資料透過 API 或應用程式連結在一起。而有近 50% 的企業其實都已嘗試了解 AI,不過對於是否要導入則尚在評估中。

對於AI應用的期待又可分為企業營運、客戶服務、提高行銷成效等類型,例如貢鍋共鍋麻辣火鍋店負責人蔣侑恩便提到,餐飲業缺工問題幾乎是常態,希望能了解能否借助人工智慧縮短員工訓練的時間;而大黑國際負責人陳宣儒則提到,電商雖然累積許多顧客資料,卻不知道如何應用找出更有價值的洞察。

「我們懂的事情,比我們能表達出來的更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資料科學家蔡源鴻提到,人類在進行許多判斷的時候,能說出的規則十分有限,有許多時候可能是因為經驗累積所得到的直覺,而無法被表達出來。但也因為如此,也為我們賦予機器智慧的能力,設下根本的限制。

在這堂課中,除了針對人工智慧的概念,以及容易被誤認的IOT、自動化與機器人等名詞進行說明外,也詳盡解釋各階段技術發展的概況,以及當紅的深度學習技術崛起的過程。以及導入AI專案時,必須注意的資料議題。

雖然目前生活中已可見到各式AI應用,包括人臉解鎖、看病、小黃瓜分類...,不過,蔡源鴻也提醒,在應用人工智慧時,不能忘記AI也有其限制,甚至很多時候會因為資料的偏差,而放大了潛藏在資料中的偏見。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策略夥伴發展副理陳梓元說,面對各式人工智慧的應用,第一堂課希望能為學員建立基礎觀念,後續也將安排數據文化等課程,並透過專案工作坊,一步步帶領陪跑學員找到合適的專案題目,避免企業對人工智慧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而錯立目標。